地下管廊綜合管廊又稱共同溝,它是實施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、設計、施工和維護,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市政公用設施。
綜合管廊發(fā)展史:
在發(fā)達國家,共同溝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,在系統(tǒng)日趨完善的同時其規(guī)模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。早在1833年,巴黎為了解決地下管線的敷設問題和提高環(huán)境質量,開始興建地下管線共同溝。至目前為止,巴黎已經建成總長度約100 公里、系統(tǒng)較為完善的共同溝網絡。此后,英國的倫敦、德國的漢堡等歐洲城市也相繼建設地下共同溝。1926年,日本開始建設地下共同溝,到1992年,日本已經擁有共同溝長度約310 公里,而且在不斷增長過程中。1933年,前蘇聯(lián)在莫斯科、列寧格勒、基輔等地修建了地下共同溝。1953年西班牙在馬德里修建地下共同溝。其它如斯德哥爾摩、巴塞羅那、紐約、多倫多、蒙特利爾、里昂、奧斯陸等城市,都建有較完備的地下共同溝系統(tǒng)。
目前中國僅有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蘇州、沈陽等少數(shù)幾個城市建有綜合管廊,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全國建設里程約800公里,綜合管廊未能大面積推廣的原因不是資金問題,也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意識、法律以及利益糾葛造成的。
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高于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。據統(tǒng)計,日本、臺北、上海的綜合管廊平均造價(按人民幣計算)分別是50萬元/米、13萬元/米和10萬元/米,較之普通的管線方式的確要高出很多。但綜合節(jié)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間、每次的開挖成本、對道路通行效率的影響以及環(huán)境的破壞,綜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顯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。臺灣曾以信義線6.5公里的綜合管廊為例進行過測算,建綜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資五億元新臺幣,但75年后產生的效益卻有2337億元新臺幣.地下管廊